requestId:6868ced2505124.82303273.
一
田井會從小身體不好,不能干重活。
但他同樣希望,通過誠實勞動,致富發家,娶妻生子。
聽說外出打工能掙錢,他毅然離鄉。但他文化不高,也沒啥手藝,多年走南闖北,除了混得一口飯吃,錢包仍沒鼓包養網起來。
一晃,年近五十了。
他回到了老家清水村。
清水村隸屬于重慶市黔江包養網區金溪鎮。
金溪鎮包養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。清水村山高坡陡,土地貧瘠,500來戶中1/6是貧困戶。
包養鄉鄰口中,一向流傳“人不出門身不貴”。田井會卻發現,盡管自己出了遠門,然而不但身份沒顯貴重,反而覺得人家打量自己的時候,眼光異樣。
在邊遠鄉村,一個快五十歲的男人,還沒成婚,難免就會遭遇這樣的目光。
田井會感到很郁悶。
田建在清水村有幾百畝桑園。桑葉用于養蠶,桑樹林下,種有辣椒,養有跑山雞,這叫山地立體農業。一年四季,除草、采葉、養蠶、喂雞……全都需要幫工。
田建跟田井會講,你要不嫌棄,就到我這里務工。至于待遇,包吃,工資80塊一天。
田井會家里只有幾間舊板房,夏天透熱,冬天透風。煮飯吃飯也是隨自己心情,有一餐無一餐的。田建那里既能解決吃飯問題,還能在家門口把錢掙了,他當然愿意。
桑園需要的體力活不算重,田井會大多能勝任。他人實誠,干活認真,田建很認可。
干了一段時間,田井會認為時機成熟,便向田建提出申請,想從鄰村“調”個人來。
那個人叫趙桂花。跟田井會一樣,也是個貧困戶,寡居多年。
田井會一開口,田建就明白了他心里的“小九九”。
這樣的事,樂見其成。
趙桂花很快被“調”進桑園,能包養夠“吃飯不要錢,按時拿工資”。田井會對她的照顧也體貼細致。
趙桂花突然感到原來世間還能這樣過日子。本來早已封閉起來的心,變得柔軟起來。
2018年,他們兩人,桑園務工現金收入兩萬元,雙雙脫貧。
田井會借勢向趙桂花提議:自己的舊板房,已完成宅基地有償退出,政府給了補償;你要是愿意,就加上這兩萬元工資,我們一起在居民包養網安置點買房。
表面的意思,居民安置點交通水電配套樣樣好;實質的意思,不就是明擺著向對方求婚嗎?
2019年的春節到了。
新春佳節里,田井會和趙桂花搬進新居,成了一對新人。
兩口子一齊表示,要登門感謝田建。
田建說:“其實,你們真正應該感謝的不是我。我也是受人恩惠,才有今天。”
二
田建到底受了誰的恩惠?
他說,必包養網須感謝李小兵。
沒有李小兵,就沒有桑園。
沒有桑園,就沒有前面后面的故事。
田建兄弟姊妹5個。因家庭貧困,田建17歲輟學,到縣城學開車,取得了大貨車駕照。
1993年,他在新疆開貨車,突遭車禍。
對方大貨車彎道超車。來不及處理,電光石火,只在一瞬,兩車撞到了一起。
田建在醫院昏迷10多天。醒過來時,發現自己左眼被摘除,眼眶里空空蕩蕩;左手截肢,袖管里空空蕩蕩。
這重大的打擊沒有擊垮他。殘疾之后,他嘗試自食其力,從未停止追求幸福的腳步。
他有兩次失敗的婚姻經歷。
第一次,他用車禍賠償金開了一家商店。其間,經人介紹,娶了親。不久,商店不景氣,妻子也不見了。
第二次,還是經人介紹,田建再娶。妻子向往城市生活,田建卻不能在城市買房,最后一拍兩散。
陷入窘境的田建,后來被確定為新增貧困戶。
清水村第一書記李小兵邀約田建談心的時候,引用了那句老話:勤喂豬,懶喂蠶,二十八天出現錢。
田建說,我曉得。
李小兵說,清水村有片現成桑園,稍加管理,包養網就有成效。
田建說,我曉得。
李小兵說,我知道你從小闖蕩江湖,見多識廣,能說會道,不認命。更重要的,你在別的地方養過蠶,有經驗。
田建說,我曉得。
李小兵說,既然你都曉得,那就著手干唄!
田建說:不急,我也有包養網三個問題。
第一個,幾百畝老桑園改良,要錢;搭建蠶棚,要錢;這么大的桑園,夠養幾百張蠶,請幫工,要錢。
李小兵說,我負責,幫你協調扶貧貸款。
第二個,蠶繭生產出來,賣不出去怎么辦?賣得出去,價格沒保障,怎么辦?
李小兵說,我負責,39元一公斤,公包養網司保底收購。
第三個,你看連通老桑園那“橋”,就是三根木棒。100多斤的人,背100多斤桑葉,一腳踏上去,棒翻人落,怎么辦?
李小兵明白他的意思:架橋。
前兩個問題,李小兵事前做了功課,但架橋是大事,不能當場表態。他連夜向上打報告,募集資金10萬元,迅速建起了一座鋼筋水泥人行橋。
田建心里踏實了。
清水村蠶桑扶貧項目緊鑼密鼓地上馬。
河的這邊,老桑樹為養蠶實施嫁接改良;河的那邊,很快搭建起一排簡易蠶棚。李小兵請來專家,指導田建發展山地立體農業,先后兩年送去雞苗2500只。
2018年,田建在清水村包養網發展桑園150畝,辣椒130畝。當年用工2000人次,發放工資16萬元。
2019年,養蠶110張,出欄跑山雞1300只,純收入26萬元,扶貧貸款償還大半;用工3000人次,發放工資24萬元。
2020年,桑園增至270畝,預計養蠶200張,出欄跑山雞1100只,扶貧貸款全部償還;預計用工4包養000人次。
田建的產業日漸步入正軌,李小兵提出新的“課題”,建議田建把創業的故事講出來。
田建說,上臺去講,我不敢。李小兵就教他,怎么打草稿,怎么做動作。
田建開講了。
對村里的貧困戶,講完自己的故事,他就說:扶貧先扶志,脫貧貴立志。如今政策這么好,大家千萬不能只是等靠要。
對金溪中學的學生,講完自己的故事,他就說:扶貧先扶智,治貧先治愚。你們千萬要念好書,如果沒文化,啥都干不成。
對機關事業單位組織的演講,講完自己的故事,他就說:吃水不忘挖井人,不辜負人生。
他的感悟發自內心。
他說,李書記與我非親非故,從前素不相包養網識,卻那么盡心盡力幫我。如今我有了點做事的能力,對鄉里鄉親,理應幫助。
村里的貧困戶,但凡愿意到桑包養園務工,他必優先安排。一來二去,帶動50余人脫貧致富。
到中學演講后,他免費送去400斤自己栽種的辣椒,讓孩子們嘗鮮。
路遇村里有車翻倒,他覺得村里公路太窄,于是出資4000元,拓寬了那段村道。
2019年,田建被黔江區評為“最美脫貧戶”,被重慶市包養評為“重慶好人”。
今年5月20日,李小兵和田建又在桑園見面了。
李小兵打趣他:田總,今天是個特殊日子,你有表白對象沒?如果沒有,我愿意給你當介紹人。
田建看他一眼:如今時興自由戀愛,我才不要介紹人嘞!
原來,李小兵他們經常用新媒體推介清水村,田建包養學到了一招:發“抖音”推介自己。光膀子運送桑葉,發一個;出欄跑山雞,發一個;上臺演講,發一個;開會領獎,發一個……
2月的一天,田建接到一個電話:我能去你那里看看你嗎?
她是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的一位女士。
她坦言,關注田建已久,盡管身有殘疾,然而勤奮進取,樂于助人,她很喜歡。
見面之后,田建也很喜歡她。
“她一來,就幫我全盤打理蠶桑產業,既勤快又能干。”
都喜歡擺弄蠶桑,有共同語言,有事業基礎,有心靈交流,田建相信,這回遇見了愛情。
他用一首土家情歌表達自己的心意:
核桃不怕棒棒敲,金子不怕火來燒。
牛皮蒙鼓經得打,高粱做酒經得烤。
他告訴李小兵,他們已經商定,清水村宣布脫貧之日,就喜結連理,完成婚事。
三
李小兵結識田建,純屬偶然。
2017年9月,作為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團委干部,李小兵正在與同事加戀人徐一商量國慶節結婚的事。
電話說來就來:重慶市健康扶貧集團向定點扶貧鄉村派出第一書記。因為原先安排的同志行前突發狀況,希望你能頂替上去。
第二天一早,李小兵趕到重慶市衛健委參加行前動員會,徐一在學校幫他準備行李。
上午11時,會議結束。
領導說:各位,脫貧攻堅,時不我待。接送你們到任的汽車,就在樓下,請大家上車。
來不及回校取行李,李小兵赴任了。
他被安排到清水村任第一書記。
到任伊始,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任務擺在眼前。
時間表、任務表、路線圖、作戰圖撲面而來,壓力巨大。
他主動和徐一溝通,自己確實顧不過來了,婚期推遲。
為方便進村入戶,李小兵花4300元買了一輛摩托。摩托的后座,載包養過行動不便的村民,也載過雞苗、豬苗、桑樹苗。
若回重慶主城,他就騎著摩托,15分鐘,從清水村到達金溪鎮;再坐汽車,50分鐘,到達黔江火車站;再坐包養網火車,3小時30分鐘,到達重慶火車站;再轉兩次輕軌,1小時30分鐘,到達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宿舍。
如此繁復的旅程,注定李小兵不能經常回重慶主城。
他的心頭,包養網免不了一點憂傷。
畢竟,距離不一定產生美,但一定能造成生疏隔膜。
何況,當年的自己已經31歲,女朋友也已28歲。
包養網卓有成效的扶貧工作,讓清水村的“光棍”們都花好月圓了,李小兵說什么也不會讓自己身邊的幸福悄悄溜走。包養網
他擅長思想工作。他說服徐一,自己回主城不容易,但你有寒假暑假,無論如何,你要來清水村,看看這片迅猛發展的熱土。
她碰上了李小兵最忙碌的一天。
李小兵一直致力于清水村農副產品的“公司化運作”,親手打造了消費扶貧電商平臺,命名“田園生活館”。
春節臨近,“田園生活館”生意火爆,田建他們的跑山雞供不應求,當天就要打理、發貨325只。
早上7點,李小兵帶領招募的村民小分隊開工。流水線上,人人緊腳忙手,個個全力以赴。所有工作結束,已是第二天凌晨2點。
村民和李小兵臉上,不但沒有倦容,反而全是開心的笑容。
田園跑山雞售價120元包養一只,意味著清水村民當天即可進賬近4萬元。
天亮之后,徐一坐上摩托后座,跟隨李小兵他們開展節前慰問。天空飄著雨夾雪,道路泥濘,不得不多次下車推車。
所經之處,村民全都熱情招呼:李書記,李書記,快到屋來喝杯茶!
感動之下,徐一沿途不停掏出手機,拍了一組照片,取名《泥濘》。
村里條件有限,李小兵他們都是自己買菜,自己煮飯。
徐一發現,廚房從不關門,里面有不少雞蛋。于是好奇地問:不怕雞蛋丟呀?李小兵告訴他:雞蛋蔬菜,不但不會少,有時反而會增多。那是村民悄悄送來的。
這個寒假,讓徐一完全明白了李小兵在村里工作的意義。
“原來,造福社會可以如此具體。”
“他在村民中竟有如此魅力。”
“群眾是如此的淳樸。”
后來,只要有空,徐一就到村里。因為喜歡平面設計,她先后為清包養網水村設計了許多宣傳海報,在網絡上發布。
包養2019年,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,組照《泥濘》參加重慶市征稿比賽,獲了獎。
同年,李小兵被黔江區評為“最美幫扶人”。
眼看清水村脫貧在即,李小兵第一書記的任期將滿。然而,他還在為清水村產業的公司化包養網運作繼續奔走。
“即使我離任了,只要公司在,村民的致富鏈條就沒斷,這就相當于留下了一支搬不走包養的工作隊。”
“李書記,你都33歲了吧?徐一30歲了吧?你們什么時候請吃喜糖?”
5月20號,當李小兵打趣田建的時候,田建反手“回敬”了李小兵一下。
李小兵拿出手機,點開視頻,播放了一首土家情歌。
這是徐一在清水村采風的成果。
口勸哥哥你莫忙,有情地久天又長。
為妹好比一壇酒,哥哥不到不開缸。
視頻播完,李小兵臉上是滿滿的幸福。
他爽快承認:“我們兩個的想法,跟你們兩個的想法一致。我跟徐一商量好了,清水村今年脫貧之日,就是我們的大喜之時。”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0年包養07月04日 08 版)
TC:
發佈留言